第157章 歡宴背後
關燈
小
中
大
第157章 歡宴背後
“前漢蕭丞相曰:天子以四海為家,非壯麗無以重威。孝經有言:謹身節用,以養父母。今遷都諸事已定,長安宮闕破敗,宗廟門庭生棘,遠不能懾天下,近不足奉太後,諸事之先,當征民夫修繕宮室……”
西都長安,未央宮前殿,新任司空王允雙手持笏進言。
禦座上的天子,不由猶豫。
若只說自己居住,勞民傷財,他當然不願意,但王司空的兩個理由:宗廟孝道,卻不由不考慮。
透過冠冕珠簾,劉辯望向群臣,“眾卿以為如何?”
立即,數位議郎以及司空屬吏,接連起身附和。
“臣以為,天子之牧民也,在德不在威,”遷都前,被荀柔新提的尚書令袁渙連忙起身,“今以遷都,耽誤農時,唯當以田畝農桑為要。”
“宗廟毀壞,你身為人臣,怎能如此無動於衷?”一個議郎大聲反駁。
“渙只擔心,將來漢室宗廟社稷,連這等破敗宮室,亦安放不得。”外貌文弱的尚書令,用最溫和的語氣,說最犀利的話。
雖姓袁,年輕的尚書令,出自豫州陳郡,與袁紹沒什麽關系。荀柔在遷都前,特意禮送了前任尚書令離職,請他出任,正是因為此君性情。
“你大膽”
“此事不過需三五瓦匠、泥水匠,再添一斤雄黃粉,”袁渙衣袖一斂,輕蔑道,“實不必大朝之上討論。”
“原來如此簡單?”天子聽到此處,已然放下心。
還有小臣要爭議,王允卻察覺天子心意,“尚書令所言誠乃忠言,老臣急切,思慮不周。”
他一退讓,既顯得忠心耿耿,又顯得心胸開闊,還莫名有一點可憐。
“也不是,”天子下意識出口安慰,“司空忠心耿耿,朕心中明白。”
“陛下信任老臣,老臣必竭誠盡智,雖死無憾。”王允伏拜叩首,然後毫無私心的向天子舉薦賢臣
蓋勳,先帝常嘉其忠勇,可為執金吾,守衛宮城安危。
種拂,名門望族,舊有政聲,可以為太常,掌管禮儀宗廟。
崔烈,幽州名士,朝野俱聞,可為長安令,顯善勸義以牧百姓。
……
凡此之外,更有馬日磾、陳紀、董承等等,或為先帝所重,或是知名天下,只是久久羈縻,未得重用。
方才已推拒了一回老司空的忠心,這些人也並未有不良舊跡,唯崔烈,先生講過,此人的確是名士,只是先帝時買官太尉,故得世俗譏笑。
買官是父親之過,他不能提,劉辯猶豫片刻,見朝中連荀氏所出的禦史大夫,也沒有說話,便點頭答應下來。
除了這兩件外,便是向四方派遣使者,昭告天子遷都,以及今年稅賦等事,王允依次稟告,天子也都一一答應。
如此一番,議事結束散朝,時已過正午。
一早未曾開言的禦史大夫荀攸,不徐不疾的走出大殿。
“方才殿中,君為何不出一言?董承,行事狡晦,貪財無忌,以財帛邀名,豈可擔任少府之職?”袁渙從身後追上來,質問道。
“董君為先董太後之侄,出身宗室,替天子打理私庫,想來天子也會放心。”荀攸揖手回答。
袁渙怎麽也沒想到他會說出這樣的話,既疑且怒,但對著一個向他行禮的二千石上官,也沒辦法,只得拂袖而去。
“公達,”蘭臺令荀忱等在後面,等袁渙離開後,這才慢慢踱上來,“去我舍中坐坐?”
“唯。”荀攸揖手,應了一聲,請荀忱先行。
“今日袁令君朝堂一拒,恐要惹太後惱怒了。”荀忱搖搖頭,他都聽說,自來長安,太後何氏便抱怨頻頻。
“修殿亡國,”荀攸緩緩道,“袁令乃忠貞耿介之臣。”
荀忱一窒,“是我失言,含光果然識人。”
荀攸垂眸。
二人沈默行至蘭臺之所。
蘭臺為石砌樓閣,是未央宮中保存最好的殿宇,面積寬闊以存放典籍。
宮中其他地方,多已整理完畢,這裏的工作卻還只是開頭。
滿地到處堆得竹簡書卷,書吏來去匆匆,灰頭土臉。
荀攸無聲打量周圍,荀忱忍不住抱怨,“王子師令雒陽的文令律法都遷到長安來,廢了大勁,但路上遺落許多,竹簡散亂,前後缺失。等含光歸來,說不定要責怨於我了。”
荀攸又是一默。
荀忱習慣他拙言,也就不再多話,將他引至自己官舍。
二人分別坐定,荀忱執壺倒了兩盞醴釀,“公達可有含光的消息?過了崤函,關東消息全然不通,大人每日向我問詢,我如何得知?你們一向交好,分別之日,可有商定?”
荀攸搖搖頭,從袖中抽出一疊紙,掀起香爐上蓋,將紙置於火中。
荀忱好奇的伸長脖頸,“薦休若兄為執金吾?唔,可惜,讓王子師先了一步。”他端起盞向荀攸讓酒,又八卦道,“今日王子師數次上諫,那董將王蒙都一言不發,難道真如傳聞,其人為王允收買,兩人連了宗?若真如此,他也不怕董卓之後找他算賬?”
荀攸沈默,搖頭不語。
“……公達這幾日好生沈默。”荀忱終於繞不下去了,“果真有事?”
就在這時,外間傳來嘈雜擾攘之音,先只是遠處的高嚷幾聲,接著便如水波風浪擴散,有百千人聲,千萬人聲,俄而滿城嘩然大作,如颶風翻卷而來,一路沖上龍首山頂的未央宮,一道道聲浪,幾乎把殿頂掀翻。
荀忱沖到窗邊,發現整個長安仿佛突然陷入瘋狂。
有人相擁而泣,有人仰首流淚,有人涕淚俱下,無數人在呼喊,無數衣袂飛揚,無數冠戴被甩飛向天。
“這”
一個文吏闖樂進來,頭冠外斜,衣帶半落,衣襟扯開,滿面淚痕,“死矣!死矣!”
“誰?”荀忱下意識道。
“董卓啊!”文吏滿含淚水的看過來,“董卓死了!”
“啊董、董卓死了?”荀忱被突如其來的消息,震驚到失語,“……如何死的等等,公達?欲往何處?”
荀攸已行至門口,又轉過身來,拱手一揖,“請宗實歸家時,代攸回告我家及慈明公,攸今夜晚歸。”
“哦……唯。”荀忱還陷在董卓突然死掉的消息中,楞楞點了點頭,一直目送荀攸冷靜的離去,這才回頭,“……所以,董卓怎麽死的?”
“聽說……”文吏忍不住露出遲疑,“聽說荀太傅親自動手……君亦不知?”
“什、什麽?!”
在附屬臣吏簇擁下,方歸官舍的王允,也得到消息,一激動從座上站起來,“……董卓已死,荀太傅親自動手?消息屬實?”
“這是從函谷關傳來的消息,”匯報的小吏跪於地上,亦是神色激動難抑,“呂布得荀太傅命令,殺掉董將樊稠,已據守函谷關,想來消息屬實。”
“哈哈哈!”
王允雙臂向天,大笑三聲,當即擡步往外走去,“我要覲見陛下,現在就去!天不亡我大漢!哈哈,天不亡大漢!”
然而他卻在殿前碰壁,宮人恭敬的表示,天子正在接見禦史大夫,不許人打擾,今日恐怕都無暇再見司空。
受一盆冷水淋頭,王允興奮過頭的大腦,終於再次冷靜下來。
數日以來,在朝上荀氏處處避讓,他原以為是怯懦心虛,沒想到只是等待消息。
有此扶天之功,荀家要得勢了。
……
離開蘭臺的荀攸,獨自穿過劫後餘生,激烈狂歡的人群。
荀含光如意了。
荀攸心血沸湧,知該笑該哭。
小叔父,終於如意了。
他腳下越來越快,仿佛要將狂喜的人群,遠遠拋於身後。
“禦史大夫?”
直到被殷勤迎來的宮人呼喊,他才發現,自己已經走到了天子起居的偏殿。
“臣荀攸覲見天子,請代稟告。”荀攸振袖揖禮。
“唯!”宮人歡快的應答,飛快入內稟告。
通傳的速度比平時快了一倍不止,當荀攸脫去鞋履走入殿中,天子已親自迎至殿中。
“所以真的?太傅之所以留在雒陽,就是為親自刺殺了董卓?”
荀攸斂眸,長揖拜見。
“不必多禮,”驚喜的天子攜住荀攸,將他引至座邊,“太傅誅董平亂,居功至偉,朕正同渤海王商議,如何嘉獎!朕欲以太傅為安平王,以潁川之地為封國,禦史大夫以為如何?”
荀攸再拜並不接此話,直接跪坐下來,“董卓雖死,天下未定,如今四境有戎狄作亂,山東諸侯欲動,巴蜀消息不通,非論功之日,望陛下審慎。太傅之意,乃是請陛下先屯田關中,使百姓修養生息,操練兵馬,再掃平天下。
他開口就是正事,天子只好按捺激動,認真聽來。
“漢中張魯,並無大才,一戰可平;涼州漢將羌王數十,唯韓遂、馬騰最強,挑撥二人,可從容收覆;益州牧劉焉據地不納已有二年,可遣使責之,若其不來,再從漢中出兵;並州匈奴分為二首,可納其弱者,以攻強族。”
“如此西得涼州通西域,南有益州漢中沃野,北有並州產馬之地,攜勢可得荊州,至於山東群雄,只需一舌辯之士,左右挑撥,使之自鬥不暇,致掃平大半天下,再從容定之即可。”
劉辯不明覺厲,頻頻點頭,“太傅之論甚妙,便依此行事。”
荀攸動了動唇。
這個計劃,其實並沒有多麽神妙,不過是當初秦滅六國,漢得天下的老路,唯一能讓人驚嘆的是,極有魄力的以退為進讓出整個東都洛陽,以及將天子身份作用發揮到極致。
這需要一個足夠英明,或者溫和配合的君主。
含光,從幾時,開始設計這個計劃?
“陛下陛下臣妾求見請陛下見妾一面”
殿外傳來淒厲的哭聲。
“……是渭陽君。”渤海王劉協小聲道。
劉辯點點頭,嘆了口氣。
“陛下請見妾一面”
“渭陽君、渭陽君請勿如此!天子在接見重臣!不可入內!”守殿的宮人盡量阻止。
董白大概是見沖不進殿,在外間放聲大哭。
劉辯又嘆了一口氣,囑咐身旁宮侍將董白送回後宮,好生安撫,不要怠慢。
隨著哭聲漸漸遠去,他又重新興奮的打算起來太傅之姊,當封一個君吧,還有太傅父親,也當封侯,太傅似乎還有一個兄長,也一並封侯……
“陛下,當務之急,應安定雒陽百姓,”荀攸不得不打斷,“如今百姓尚未安定,突聞雒陽消息,必有欲逃歸家者,需及時安撫之。”
“嗯,好吧,此事就交給禦史大夫。”劉辯點了點頭,“不過,更重要之事,是準備迎接太傅,朕欲令百官郊迎十裏,禦史大夫以為如何?”
荀攸唇角一繃,劉協連忙拉了拉劉辯的袖子。
“安撫百姓,乃是急務,請恕臣告退。”
荀攸俯首。
見他如此之急,劉辯連忙點頭答應。
“陛下,方才如何頻頻提起太傅?”待荀攸走後,劉協才無奈道。
“太傅居功致深,朕欲重賞,難道不該?”劉辯不解。
“……至今之刺客,無論成功失敗,得生者幾無……消息不及太傅,恐怕……聽聞禦史大夫與太傅自幼親密……”劉協抓緊袖子,垂眸斂去覆雜的眼神,“非劉氏不得為王,臣原以為陛下是明白,這才說要封太傅……”
“啊”劉辯因欣喜泛紅的面容,霎時一片雪白。
……
鴻雁嗈嗈,夕陽將落。
千裏之外,雒陽城邊,數日風餐露宿,艱難跋涉至此的荀彧,青色布衣在風塵中揚起。
滿城喪亂,滿目悲哀。
“含光怎會令城中如此……難道真的……”
不在了嗎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前漢蕭丞相曰:天子以四海為家,非壯麗無以重威。孝經有言:謹身節用,以養父母。今遷都諸事已定,長安宮闕破敗,宗廟門庭生棘,遠不能懾天下,近不足奉太後,諸事之先,當征民夫修繕宮室……”
西都長安,未央宮前殿,新任司空王允雙手持笏進言。
禦座上的天子,不由猶豫。
若只說自己居住,勞民傷財,他當然不願意,但王司空的兩個理由:宗廟孝道,卻不由不考慮。
透過冠冕珠簾,劉辯望向群臣,“眾卿以為如何?”
立即,數位議郎以及司空屬吏,接連起身附和。
“臣以為,天子之牧民也,在德不在威,”遷都前,被荀柔新提的尚書令袁渙連忙起身,“今以遷都,耽誤農時,唯當以田畝農桑為要。”
“宗廟毀壞,你身為人臣,怎能如此無動於衷?”一個議郎大聲反駁。
“渙只擔心,將來漢室宗廟社稷,連這等破敗宮室,亦安放不得。”外貌文弱的尚書令,用最溫和的語氣,說最犀利的話。
雖姓袁,年輕的尚書令,出自豫州陳郡,與袁紹沒什麽關系。荀柔在遷都前,特意禮送了前任尚書令離職,請他出任,正是因為此君性情。
“你大膽”
“此事不過需三五瓦匠、泥水匠,再添一斤雄黃粉,”袁渙衣袖一斂,輕蔑道,“實不必大朝之上討論。”
“原來如此簡單?”天子聽到此處,已然放下心。
還有小臣要爭議,王允卻察覺天子心意,“尚書令所言誠乃忠言,老臣急切,思慮不周。”
他一退讓,既顯得忠心耿耿,又顯得心胸開闊,還莫名有一點可憐。
“也不是,”天子下意識出口安慰,“司空忠心耿耿,朕心中明白。”
“陛下信任老臣,老臣必竭誠盡智,雖死無憾。”王允伏拜叩首,然後毫無私心的向天子舉薦賢臣
蓋勳,先帝常嘉其忠勇,可為執金吾,守衛宮城安危。
種拂,名門望族,舊有政聲,可以為太常,掌管禮儀宗廟。
崔烈,幽州名士,朝野俱聞,可為長安令,顯善勸義以牧百姓。
……
凡此之外,更有馬日磾、陳紀、董承等等,或為先帝所重,或是知名天下,只是久久羈縻,未得重用。
方才已推拒了一回老司空的忠心,這些人也並未有不良舊跡,唯崔烈,先生講過,此人的確是名士,只是先帝時買官太尉,故得世俗譏笑。
買官是父親之過,他不能提,劉辯猶豫片刻,見朝中連荀氏所出的禦史大夫,也沒有說話,便點頭答應下來。
除了這兩件外,便是向四方派遣使者,昭告天子遷都,以及今年稅賦等事,王允依次稟告,天子也都一一答應。
如此一番,議事結束散朝,時已過正午。
一早未曾開言的禦史大夫荀攸,不徐不疾的走出大殿。
“方才殿中,君為何不出一言?董承,行事狡晦,貪財無忌,以財帛邀名,豈可擔任少府之職?”袁渙從身後追上來,質問道。
“董君為先董太後之侄,出身宗室,替天子打理私庫,想來天子也會放心。”荀攸揖手回答。
袁渙怎麽也沒想到他會說出這樣的話,既疑且怒,但對著一個向他行禮的二千石上官,也沒辦法,只得拂袖而去。
“公達,”蘭臺令荀忱等在後面,等袁渙離開後,這才慢慢踱上來,“去我舍中坐坐?”
“唯。”荀攸揖手,應了一聲,請荀忱先行。
“今日袁令君朝堂一拒,恐要惹太後惱怒了。”荀忱搖搖頭,他都聽說,自來長安,太後何氏便抱怨頻頻。
“修殿亡國,”荀攸緩緩道,“袁令乃忠貞耿介之臣。”
荀忱一窒,“是我失言,含光果然識人。”
荀攸垂眸。
二人沈默行至蘭臺之所。
蘭臺為石砌樓閣,是未央宮中保存最好的殿宇,面積寬闊以存放典籍。
宮中其他地方,多已整理完畢,這裏的工作卻還只是開頭。
滿地到處堆得竹簡書卷,書吏來去匆匆,灰頭土臉。
荀攸無聲打量周圍,荀忱忍不住抱怨,“王子師令雒陽的文令律法都遷到長安來,廢了大勁,但路上遺落許多,竹簡散亂,前後缺失。等含光歸來,說不定要責怨於我了。”
荀攸又是一默。
荀忱習慣他拙言,也就不再多話,將他引至自己官舍。
二人分別坐定,荀忱執壺倒了兩盞醴釀,“公達可有含光的消息?過了崤函,關東消息全然不通,大人每日向我問詢,我如何得知?你們一向交好,分別之日,可有商定?”
荀攸搖搖頭,從袖中抽出一疊紙,掀起香爐上蓋,將紙置於火中。
荀忱好奇的伸長脖頸,“薦休若兄為執金吾?唔,可惜,讓王子師先了一步。”他端起盞向荀攸讓酒,又八卦道,“今日王子師數次上諫,那董將王蒙都一言不發,難道真如傳聞,其人為王允收買,兩人連了宗?若真如此,他也不怕董卓之後找他算賬?”
荀攸沈默,搖頭不語。
“……公達這幾日好生沈默。”荀忱終於繞不下去了,“果真有事?”
就在這時,外間傳來嘈雜擾攘之音,先只是遠處的高嚷幾聲,接著便如水波風浪擴散,有百千人聲,千萬人聲,俄而滿城嘩然大作,如颶風翻卷而來,一路沖上龍首山頂的未央宮,一道道聲浪,幾乎把殿頂掀翻。
荀忱沖到窗邊,發現整個長安仿佛突然陷入瘋狂。
有人相擁而泣,有人仰首流淚,有人涕淚俱下,無數人在呼喊,無數衣袂飛揚,無數冠戴被甩飛向天。
“這”
一個文吏闖樂進來,頭冠外斜,衣帶半落,衣襟扯開,滿面淚痕,“死矣!死矣!”
“誰?”荀忱下意識道。
“董卓啊!”文吏滿含淚水的看過來,“董卓死了!”
“啊董、董卓死了?”荀忱被突如其來的消息,震驚到失語,“……如何死的等等,公達?欲往何處?”
荀攸已行至門口,又轉過身來,拱手一揖,“請宗實歸家時,代攸回告我家及慈明公,攸今夜晚歸。”
“哦……唯。”荀忱還陷在董卓突然死掉的消息中,楞楞點了點頭,一直目送荀攸冷靜的離去,這才回頭,“……所以,董卓怎麽死的?”
“聽說……”文吏忍不住露出遲疑,“聽說荀太傅親自動手……君亦不知?”
“什、什麽?!”
在附屬臣吏簇擁下,方歸官舍的王允,也得到消息,一激動從座上站起來,“……董卓已死,荀太傅親自動手?消息屬實?”
“這是從函谷關傳來的消息,”匯報的小吏跪於地上,亦是神色激動難抑,“呂布得荀太傅命令,殺掉董將樊稠,已據守函谷關,想來消息屬實。”
“哈哈哈!”
王允雙臂向天,大笑三聲,當即擡步往外走去,“我要覲見陛下,現在就去!天不亡我大漢!哈哈,天不亡大漢!”
然而他卻在殿前碰壁,宮人恭敬的表示,天子正在接見禦史大夫,不許人打擾,今日恐怕都無暇再見司空。
受一盆冷水淋頭,王允興奮過頭的大腦,終於再次冷靜下來。
數日以來,在朝上荀氏處處避讓,他原以為是怯懦心虛,沒想到只是等待消息。
有此扶天之功,荀家要得勢了。
……
離開蘭臺的荀攸,獨自穿過劫後餘生,激烈狂歡的人群。
荀含光如意了。
荀攸心血沸湧,知該笑該哭。
小叔父,終於如意了。
他腳下越來越快,仿佛要將狂喜的人群,遠遠拋於身後。
“禦史大夫?”
直到被殷勤迎來的宮人呼喊,他才發現,自己已經走到了天子起居的偏殿。
“臣荀攸覲見天子,請代稟告。”荀攸振袖揖禮。
“唯!”宮人歡快的應答,飛快入內稟告。
通傳的速度比平時快了一倍不止,當荀攸脫去鞋履走入殿中,天子已親自迎至殿中。
“所以真的?太傅之所以留在雒陽,就是為親自刺殺了董卓?”
荀攸斂眸,長揖拜見。
“不必多禮,”驚喜的天子攜住荀攸,將他引至座邊,“太傅誅董平亂,居功至偉,朕正同渤海王商議,如何嘉獎!朕欲以太傅為安平王,以潁川之地為封國,禦史大夫以為如何?”
荀攸再拜並不接此話,直接跪坐下來,“董卓雖死,天下未定,如今四境有戎狄作亂,山東諸侯欲動,巴蜀消息不通,非論功之日,望陛下審慎。太傅之意,乃是請陛下先屯田關中,使百姓修養生息,操練兵馬,再掃平天下。
他開口就是正事,天子只好按捺激動,認真聽來。
“漢中張魯,並無大才,一戰可平;涼州漢將羌王數十,唯韓遂、馬騰最強,挑撥二人,可從容收覆;益州牧劉焉據地不納已有二年,可遣使責之,若其不來,再從漢中出兵;並州匈奴分為二首,可納其弱者,以攻強族。”
“如此西得涼州通西域,南有益州漢中沃野,北有並州產馬之地,攜勢可得荊州,至於山東群雄,只需一舌辯之士,左右挑撥,使之自鬥不暇,致掃平大半天下,再從容定之即可。”
劉辯不明覺厲,頻頻點頭,“太傅之論甚妙,便依此行事。”
荀攸動了動唇。
這個計劃,其實並沒有多麽神妙,不過是當初秦滅六國,漢得天下的老路,唯一能讓人驚嘆的是,極有魄力的以退為進讓出整個東都洛陽,以及將天子身份作用發揮到極致。
這需要一個足夠英明,或者溫和配合的君主。
含光,從幾時,開始設計這個計劃?
“陛下陛下臣妾求見請陛下見妾一面”
殿外傳來淒厲的哭聲。
“……是渭陽君。”渤海王劉協小聲道。
劉辯點點頭,嘆了口氣。
“陛下請見妾一面”
“渭陽君、渭陽君請勿如此!天子在接見重臣!不可入內!”守殿的宮人盡量阻止。
董白大概是見沖不進殿,在外間放聲大哭。
劉辯又嘆了一口氣,囑咐身旁宮侍將董白送回後宮,好生安撫,不要怠慢。
隨著哭聲漸漸遠去,他又重新興奮的打算起來太傅之姊,當封一個君吧,還有太傅父親,也當封侯,太傅似乎還有一個兄長,也一並封侯……
“陛下,當務之急,應安定雒陽百姓,”荀攸不得不打斷,“如今百姓尚未安定,突聞雒陽消息,必有欲逃歸家者,需及時安撫之。”
“嗯,好吧,此事就交給禦史大夫。”劉辯點了點頭,“不過,更重要之事,是準備迎接太傅,朕欲令百官郊迎十裏,禦史大夫以為如何?”
荀攸唇角一繃,劉協連忙拉了拉劉辯的袖子。
“安撫百姓,乃是急務,請恕臣告退。”
荀攸俯首。
見他如此之急,劉辯連忙點頭答應。
“陛下,方才如何頻頻提起太傅?”待荀攸走後,劉協才無奈道。
“太傅居功致深,朕欲重賞,難道不該?”劉辯不解。
“……至今之刺客,無論成功失敗,得生者幾無……消息不及太傅,恐怕……聽聞禦史大夫與太傅自幼親密……”劉協抓緊袖子,垂眸斂去覆雜的眼神,“非劉氏不得為王,臣原以為陛下是明白,這才說要封太傅……”
“啊”劉辯因欣喜泛紅的面容,霎時一片雪白。
……
鴻雁嗈嗈,夕陽將落。
千裏之外,雒陽城邊,數日風餐露宿,艱難跋涉至此的荀彧,青色布衣在風塵中揚起。
滿城喪亂,滿目悲哀。
“含光怎會令城中如此……難道真的……”
不在了嗎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